電話:010-69591585
注冊地址:北京市通州區榆景東路5号院63号樓2層201
郵箱:RD@beijingrunda.com
bjrdjx@163.com
全自動塑封機夢想在接力,青春不落幕
賽場内外,“青春派對”文教體融合;看台上,陪孩子觀賽成暑期“親子禮”——
在亞青會橄榄球比賽的看台上,6歲的羅軒明在爸爸的陪伴下,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比賽。小軒明的爸爸告訴記者:“小軒明很聽話,就是膽子小了點兒,他今年就要上小學了,我希望他能從亞青賽場的隊員身上學到勇敢拼搏的精神。”
在亞青賽場的看台上,處處都能看到舉家出動的“觀賽團”。陪孩子看一場亞青會比賽,成了去年暑期*棒的“親子禮物”。小小一張門票,打開了孩子們心中通往奧林匹克五環聖殿的大門,也讓他們經曆了成長旅程中的“成人禮”。
倫敦奧運會的口号是“激勵一代人”,南京亞青會和青奧會結合青少年賽事的特點,提出了“激勵三代人”的口号。亞青會給參與其中的青年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,這種精神遺産不但會影響青少年本人,還将影響到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未來的子女,從而讓奧運精神深植于每個人的心中,激勵三代人。”
“帶女兒來看亞青會比賽,是我能給她們**的暑假禮物。”在奧體中心遊泳館的看台上,德國觀衆亞力克山大和兩個女兒成了現場*受關注的“外**庭觀賽團”。亞力克山大一家來南京已經3年了,兩個女兒萊奧妮和米娅在南京一所國際學校就讀。來現場看比賽,讓兩個小姑娘非常興奮,6歲的大女兒萊奧妮興沖沖地問:“爸爸,我什麽時候能去比賽?”亞力克山大笑着回答:“等你14歲。”
b
陪孩子看比賽是“*棒的成人禮”
亞青會的9天時間,2400多名亞洲小健兒在賽場上超越自我、追求**,用激情與活力譜寫了這個盛夏*精彩的“青春華章”;
賽場之外,南京亞青會精心策劃組織了“亞洲文化村”、“青年的節日”等文化交流與教育活動,吸引了10多萬人次參與;
亞青會的比賽看台,成了家長與孩子的“親子課堂”,這次看台上的“成人禮”,讓“**、友誼、尊重”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……
去年夏天,南京用一座城市的熱情和努力,爲亞洲青少年奉獻了一場體育、文化與教育**融合的青春盛會。這份屬于亞洲的“青春記憶”,成爲每一個參與其中的青少年心中永不磨滅的成長印記。
“比賽輸了有點遺憾,但後來實在是跑不動了。”亞青會羽毛球男單決賽結束後,獲得銀牌的中國香港選手李卓耀臉上帶着些許失落,“半決賽拼得太兇,到了決賽**局就沒力了。”
亞青會的閉幕日是李卓耀的17歲生日,本來,他打算用一枚亞青會**作爲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,隻可惜**未能如願。“銀牌也不錯啦,對手确實很強,而且我也已經盡力了。”比賽結束後,李卓耀很快把失利的不快丢到了腦後,“回去繼續苦練,明年還要再殺回來!”由于父母沒能來現場看比賽,小卓耀特意準備了一份“禮物”,準備帶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。“教練用攝像機錄下了我在亞青會的每一場比賽,我在亞青村也拍了很多照片,等回到家讓爸爸媽媽看看我的表現,感受一下南京亞青會的熱情氛圍。”
2013年8月23日晚,南京亞青會男子手球決賽在江甯體育中心手球館打響,卡塔爾隊在上半場落後的情況下,下半場逆轉戰勝了韓國隊。在終場哨吹響的一刹那,替補席上的卡塔爾隊員們一起沖入場内,和場上的隊友歡呼慶祝。頭發花白的卡塔爾主教練也與隊員擁抱在一起,他激動地說:“這裏有**的觀衆、*熱情的志願者和*棒的場館,我們奪冠就是爲了明年青奧會能夠再次來這裏比賽。”